馬鈴薯晚疫病試紙中的病毒是一種流行性強且具有毀滅性的病害,是世界馬鈴薯生產過程中重要的病害,堪稱是馬鈴薯的頭號殺手。馬鈴薯晚疫病在世界各地馬鈴薯產區均有發生,可以在一個生長季節發生多次再侵染。流行年份一般減產30%左右。19世紀40年代愛爾蘭馬鈴薯大量死亡,減產一半,使100多萬人餓死,200萬人移居海外。1861~1863年科學家德巴利確定了葉上病斑和塊莖腐爛都是由同一種真菌疫霉引起的。該真菌孢子囊呈檸檬形,易脫落,在水中釋放出游動孢子,游動孢子具有鞭毛,當失去鞭毛后變成休止孢子,萌發出芽管侵入到寄主體內。該病菌喜日暖夜涼的高濕條件,相對濕度95%以上、18~22℃條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水滴也非常有利于孢子囊萌發產生游動孢子。因此多雨年份,空氣潮濕或溫暖多霧條件下發病較為嚴重,發病后10~14天可蔓延全田或引起病害的大流行。
馬鈴薯晚疫病在我國馬鈴薯產地都有發生,西南地區較為嚴重,東北、華北與西北多雨潮濕的年份為害也較重,如1950年大流行年,這些地區一般損失30%~50%,甚至絕收。在這之后的十年內又有五年是馬鈴薯晚疫病的流行年。
馬鈴薯晚疫病危害嚴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很難在數目巨大的葉片上用肉眼觀察到晚疫病形成的早期病斑;其二,晚疫病發病非常迅速,容易在短時間內蔓延至整個田塊;一旦肉眼發現可見的病斑,這時病害已經較為嚴重了,孢子和菌絲已經向四周蔓延和擴散,容易造成病害的二次侵染,很難通過化學藥劑進行控制,需要加大施藥量以及提高藥劑的濃度才能在基本上控制住該病害的擴散,容易造成環境的污染和降低馬鈴薯的食品安全性。